您好,欢迎访问临沧卫校附属医院肿瘤科官网!
以人为本,努力将医院建设成为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综合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肿瘤科普  > 科普

【临沧卫校附属医院肿瘤科普】从红斑到溃疡: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影响与对策

2025/4/25 14:14:06

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尤其在接受恶性肿瘤放疗的患者中,发生率极高。大约95%的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症状从轻微的红斑、干性脱皮到严重的溃疡和皮肤坏死不等。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放…

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尤其在接受恶性肿瘤放疗的患者中,发生率极高。大约95%的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症状从轻微的红斑、干性脱皮到严重的溃疡和皮肤坏死不等。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放疗计划的中断,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对放疗过程至关重要。


放射性皮炎

放疗选择

放射性皮炎是放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由各种射线照射而引起的炎症性皮肤反应。根据发生时间,放射性皮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放射性皮炎

通常在放疗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表现为皮肤的红斑、灼热感、干性或湿性脱皮。随着治疗的进行,辐射累积剂量增高时,可能会出现水肿、溃疡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皮肤坏死。

慢性放射性皮炎

出现时间较为延迟,通常在放疗数月至数年后才显现。症状包括皮肤的色素沉着、萎缩及瘢痕形成。



放射性皮炎的影响因素

放疗选择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和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患者的体质、治疗方案和放疗技术等。

体质量指数(BMI)

研究表明,BMI较大的患者发生放射性皮炎的风险更高。一些临床研究发现,BMI每增加一个单位,放射性皮炎发生的风险会增加14%。

放疗技术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现代放疗手段如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IMRT)、图像引导放疗(IGRT)等逐步取代传统放疗。这些新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将放射剂量集中在肿瘤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

治疗相关因素

联合放疗和化疗的患者,尤其是使用某些化疗药物(如西妥昔单抗、紫杉醇等)时,发生重度放射性皮炎的风险较单纯放疗患者高。此外,患者的皮肤是否存在伤口、褶皱、瘢痕等,也会增加皮肤反应的发生概率。

肿瘤类型

不同类型的肿瘤在放疗时皮肤反应的风险也有所不同。头颈部、颌面部等区域的肿瘤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表现与分级

放疗选择

皮肤反应分为急性(早期)和慢性(晚期),早期放射治疗的皮肤反应通常发生在几天至几周内,而晚期的反应可能发生在治疗后数月至数年。在治疗开始后90天内出现的皮肤变化被认为是皮肤反应的急性形式。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和放疗剂量的不同而异。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学组(RTOG)的评分标准,2017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events,CTCAE)将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分为1~5级。

图片

表1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

注:CTCAE为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RTOG为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


图片

图1 1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示例

1级放射性皮肤损伤表现包括轻度红斑或干燥性脱屑


图片

图2 2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示例

2级放射性皮肤损伤表现包括:中度到重度的红斑;片状湿性脱屑,多局限在皱纹和皱褶处;中度水肿


图片

图3 3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示例

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表现包括湿性脱屑不局限于皱纹和皱褶


图片

图4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示例

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表现包括:危及生命;皮肤坏死或真皮层溃疡;从受损部位发生出血;需要皮肤移植。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属于迟发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包括慢性溃疡、皮肤纤维化、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癌等见图4。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策略

放疗选择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包括日常护理、药物治疗和放疗技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能够减少皮肤反应的发生,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放疗的顺利进行。

日常护理

放疗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皮肤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避免摩擦、阳光直射等物理刺激。在清洁放疗区域时,应使用温水和无香料的中性肥皂,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清洁剂和温度过高的水。患者应定期使用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以缓解干燥和脱皮现象。特别是皮肤出现湿性脱皮时,应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护肤品。

药物治疗

西药类: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氯噻吨、倍氯米松)在减轻放射性皮炎的严重性和减缓其发展速度上具有显著效果。研究表明,三乙醇胺乳膏、银磺胺嘧啶等药物能有效减少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

中药类

紫草油、三黄膏(由黄芩、黄柏、黄连组成)等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炎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特别是紫草油在减缓皮炎的出现时间、加速皮肤愈合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放疗技术的改进

现代放疗技术如IMRT和IGRT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放射剂量,显著减少正常组织的辐射暴露,进而降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尤其在乳腺癌、头颈癌、前列腺癌等部位,IMRT技术已成为标准治疗方式。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重点关注放射性皮炎的个体化防治,依据患者的体质、疾病类型和治疗方案,制定更精确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

同时,随着新型防治药物的研发,光生物刺激疗法(LED治疗)和生物制剂等新技术将在改善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方面发挥作用。此外,放射性皮炎的全周期管理将成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从危险因素识别、早期诊断到个性化护理和防治措施的实施,形成系统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放射性皮炎的防治有望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放疗治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