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长
研究显示,2000年到2013年间,50岁以下的早发性大肠癌发病率增长了将近22%。按照这个趋势估计,预计到2030年,青年肠癌将占结肠癌的11%和直肠癌的23%。
目前,我国众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筛查目标年龄段多定在50至75岁,意味着大部分早发性肠癌患者并没有被纳入到筛查人群,成为了肠癌早筛的“盲点”。因此,青年大肠癌亟需得到重视!
大约20%的早发性大肠癌患者会被发现有遗传类型的遗传改变,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情况。可能的解释是与饮食改变、肥胖率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关。肥胖、很少运动、大量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以及低纤维摄入是导致肠癌的最相关风险因素。



此外,以下这些风险因素对青年肠癌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
炎症性肠病
与普通大众相比增加了2-3倍的肠癌风险,尤其在早期诊断中发现。
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影响
已知遗传性癌症易感综合征或家族性肠癌在青年肠癌中较高,在受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影响的患者中,肠癌可能发展较早。
特定筛查项目的依从性低
已知患有癌症综合征或家族性肠癌的个人对特定筛查项目的依从性低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腹部放疗史
>30 Gy骨盆放射治疗的患者,建议从35岁开始或10岁以后进行结肠镜检查。
早期发现率低
青年人往往认为大肠癌是中老年病,不重视、不接受筛查,或畏惧肠镜检查。大多是症状比较典型了才到医院就诊,这些症状包括腹痛、正常排便模式的改变、不明原因或意外的体重减轻、便血、疲劳或贫血等,但此时确诊的大肠癌60%属中晚期。

恶性程度高
青年人大肠癌中病理分化最差的黏液腺癌、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占多数,印戒细胞肠癌,占据所有肠癌的1%,但在年轻患者中占据3-13%,尤其多见于<30岁的患者。因此,青年肠癌远处转移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确诊时已有60%以上发生淋巴结转移。
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肿瘤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甚至无法手术切除肿瘤,即使勉强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低。
肠镜检查是首选!肠镜首次筛查的年龄具有个体化意义。对于大众来讲,建议45-50岁完成首次肠镜检查。尽管肠镜检查作为目前肠癌早期筛查的有效利器,但若在年轻人中大规模应用肠镜作为早筛手段,极有可能带来风险高于获益,且过度诊断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现有数据表明,30岁以下的患者生存率最差,而40岁至50岁的患者与50岁以上的患者相比,生存率相当甚至更好。因此,应在青年人群进行分层,对于具有青年大肠癌风险的人群来说,筛查年龄应尽可能提前,建议尽早进行肠镜检查。
如果经内镜筛查,发现了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无需紧张,及时就诊,内镜下切除便可。早期癌可以在内镜下微创切除完成根治,这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从疗效来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实现病变完整切除率近乎100%,术后复发风险和5年生存率与外科手术基本相当。目前的早癌ESD术后5年生存率近乎100%。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大刀、体表无创面、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既能保证肿瘤被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病人无需开腹手术,住院时间大幅缩短,手术费用也比传统手术大幅减少。
如果筛查发现肿瘤已不适宜内镜下微创治疗,可及时转诊进一步外科手术或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