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居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我国肺癌5年生存率为19.7%,肺癌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7%~92%。因此实现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组织专家于2024年更新发布了《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用于指导肺结节暨肺癌早期诊治临床实践,以规范和提高我国肺结节暨早期肺癌的诊治水平,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肺结节定义
影像学表现为最大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较肺实质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最大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
肺结节分类
一、 数量分类:
(1)孤立性肺结节:单个病灶
(2)多发性肺结节:2个及以上的病灶
二、病灶大小分类:
(1)微小结节:肺结节中最大径≤5 mm
(2)小结节:最大径5~10 mm
结节大小与恶性概率明显相关,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随访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诊治。根据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临床管理流程进行随访管理。
三、密度分类:
(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CT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亚实性肺结节中包括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nodule,pGGN)、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mGGN),后者也称部分实性结节(part solid nodule)。如果磨玻璃病灶内不含有实性成分,称为pGGN;如含有实性成分,则称为mGGN。
肺结节发现途径
(一)肺癌高危人群
(1)2013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推荐对55~80岁,≥30包年吸烟史且目前仍在吸烟或戒烟时间不满15年的人群每年进行LDCT肺癌筛查。
(2)2021年美国癌症干预和监测建模网络推荐50~80岁、≥20包年吸烟史且目前仍在吸烟或戒烟时间不满15年的人群应每年进行LDCT筛查,将最小筛查年龄从55岁降到50岁,吸烟指数从30包年降为20包年。
(3)2024年中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制定的“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且具有下述任一危险因素者:
(1)吸烟指数≥400年支(或20包年);
(2)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曾患肺结核者;
(4)曾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
推荐每年采用胸部LDCT(胸部低剂量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二)影像学评估
可通过外观评估(或称“以貌取人”)和探查内涵(或称“注重内涵”)两个角度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包括结节大小、形态、边缘及瘤⁃肺界面、内部结构特征、及随访的动态变化。
1.外观评估:
(1)结节大小:随着肺结节体积增大,其恶性概率也随之增加;
(2)结节形态:大多数良性肺结节的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与恶性实性结节相比,恶性亚实性结节出现不规则形态的比例较高;
(3)结节边缘:恶性肺结节多呈分叶状,或有毛刺征(或称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常提示恶性可能;良性肺结节多数无分叶,边缘可有尖角或纤维条索等,周围出现纤维条索、胸膜增厚等征象则常提示结节为良性;
(4)结节-肺界面:恶性肺结节边缘多清楚但不光整,结节-肺界面毛糙甚至有毛刺;炎性肺结节边缘多模糊,而良性非炎性肺结节边缘多清楚整齐甚至光整。
2. 内涵评估:
(1)密度:密度均匀的pGGN,尤其是<5 mm的pGGN常提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密度不均匀的mGGN,实性成分超过50%常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多为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或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但也有报道MIA或IA也可表现为pGGN;持续存在的GGN大多数为恶性,或有向恶性发展的倾向;GGN的平均CT值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密度高则恶性概率大,密度低则恶性概率低,但pGGN的CT值可能与病理浸润程度无关,需要结合结节大小及其形态变化综合判断。
(2)结构:支气管截断伴局部管壁增厚,或截断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则恶性可能性大。为了更加准确的评估结节病灶内及周边与血管的关系,可通过CT增强扫描,将≤1 mm层厚的CT扫描图像经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重建,结节血管征的出现有助于结节的定性。
3. 动态随访:
肺结节在随访中有如下变化者,多考虑为良性:
(1)短期内病灶外部特征变化明显,无分叶或出现深度分叶,边缘变光整或变模糊;
(2)密度均匀或变淡;
(3)在密度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病灶缩小或消失;
(4)病灶迅速增大,倍增时间<15 d;
(5)实性结节病灶2年以上仍然稳定,但这一特征并不适用于GGN,因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阶段的GGN可以长期稳定。所以这里定义的长期指需要超过2年或更长时间,但究竟稳定时间多长提示良性,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肺结节在随访中有如下变化时,多考虑为恶性:
(1)直径增大,倍增时间符合肿瘤生长规律(不同恶性结节倍增周期变异度较大,实性肺结节倍增周期约20~400 d;亚实性结节倍增时间400~800 d或更长的时间);
(2)病灶稳定或增大,并出现实性成分;
(3)病灶缩小,但出现实性成分或其中实性成分增加
(4)血管生成符合恶性肺结节规律;
(5)出现分叶、毛刺和(或)胸膜凹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