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热水”可能是中国人最常听到的关怀,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水温过高,这句暖心的话可能变成健康隐患。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6年就明确警告:长期饮用65℃以上的热饮,可能增加食管癌风险。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温度陷阱”。
65℃的热饮被列为2A类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将 65℃以上的很热的饮品,列为 2A 类致癌物。这意味着,长期饮用温度过高的水,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潜在的致癌威胁。 我们的口腔和食管黏膜非常娇嫩,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在 36.5℃ - 37.2℃之间,能耐受的高温一般在 50℃ - 60℃。可当我们饮用 65℃以上的热水时,就如同给黏膜组织 “泼热水”,瞬间造成烫伤。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内的黏膜就像一层保护膜,反复被高温烫伤后,它会不断地自我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分裂和增殖的速度加快,而频繁的细胞活动就容易导致基因突变。就像机器长时间过度运转容易出故障一样,细胞的异常突变就有可能逐渐发展成癌细胞,进而增加患癌风险。
高温饮水与食管癌的密切联系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并不低。大量研究发现,长期饮用高温饮品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很多食管癌患者,在患病前都有长期喝热茶、热汤的习惯。 从生理结构来看,食管表面覆盖着鳞状上皮细胞,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有限。当高温液体流经食管,鳞状上皮细胞会受到损伤。一开始,身体的修复机制还能应对,但如果长期反复遭受高温刺激,原本正常的细胞就可能出现异常增生,从轻度不典型增生,一步步发展到重度不典型增生,最终恶变成癌细胞。而且,高温还会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一些致癌物质更容易侵入食管组织,进一步加重了患癌的可能性。
生活中的“热水陷阱” 其实,除了热水,生活中还有很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高温饮品。比如,很多人喜欢喝刚泡好的热茶,尤其是一些功夫茶爱好者,习惯趁热一口接一口地饮下。要知道,刚沏好的茶温度可达 70℃ - 80℃,这对口腔和食管的刺激可不小。 还有现磨的热咖啡,特别是浓缩咖啡,刚制作出来温度也较高。另外,像滚烫的汤羹、热粥等食物,在食用时如果不注意温度,也会对我们的消化道黏膜造成伤害。就拿早餐来说,不少人喜欢喝一碗热乎的粥,觉得暖胃又舒服,但如果粥太烫就匆忙喝下,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损伤食管。 不仅如此,吃一些温度很高的食物也会有影响。比如火锅,那翻滚的汤由于持续加热,温度能飙升到很高,食材从锅里捞出后,若不稍加冷却就直接入口,高温便会迅速侵袭口腔和食管。还有刚出锅的饺子、面条,热气腾腾,同样处于高温状态,心急吃下去,很可能在不经意间烫伤食管黏膜。长期频繁接触这类高温食物,食管黏膜反复受损,患癌风险便会悄然增加。
保护食道的 5 个生活小技巧
改变饮水习惯:保温杯虽能保温,但不利于热水散热,建议用敞口杯替代。接完热水后晾一会儿,喝水前用嘴唇试温,感觉 “温热不烫” 即可饮用,此时水温大约在 40℃,既满足需求又不伤食道。 调整饮食顺序:吃火锅时别心急,先吃些蔬菜或常温食材,避免空腹接触滚烫汤底。空腹时食道毫无防护,滚烫食物下肚,极易受伤。 善用温度工具:可购买能显示水温的恒温壶,价格亲民,设定合适温度,随时能喝到适宜的水。也能用网购价约 20 元的食品温度计,冲咖啡、泡茶时测量水温,确保精准。 增强黏膜修复力:多吃富含维生素 A(如胡萝卜)和维生素 B2(如鸡蛋)的食物,为食道黏膜提供保护,促进细胞修复再生,日常饮食中可多搭配这类食物。 定期体检:40 岁以上人群,身体机能下降,建议每 2 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胃镜能深入食道和胃部,及时发现黏膜损伤、异常增生等早期问题,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关于 “致癌温度” 的常见疑问 “我喝烫水几十年,也没得癌啊?” 癌症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发,高温饮水只是其中一个风险因素。就像吸烟不一定得肺癌,但会大幅增加患病概率,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可控风险,保护好身体。 “喝热茶养生,难道错了?” 茶含抗氧化成分,对身体有益。但喝 65℃以上的热茶,高温会损伤食道黏膜,抵消茶的益处。泡茶后晾一会儿,等温度降到 50℃左右再喝,既能品茶香,又能吸收营养,还不伤食道。 “吃冰淇淋能‘修复’烫伤吗?” 症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发,高温饮水只是其中一个风险因素。就像吸烟不一定得肺癌,但会大幅增加患病概率,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可控风险,保护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