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升白针都不陌生,抗癌治疗中经常会出现白细胞下降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升白针了。那么升白针应该如何使用?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有什么区别?想必大家对升白针有一些类似的疑惑,这一期,小编为广大患者汇总了关于升白针的几大常见问题。
1.什么是升白针? 正式名称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制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旨在通过提升体内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来对抗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它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生成白细胞,从而达到升白的目的。 2.短效升白针vs长效升白针 根据药效的持续时间,升白针可以分为短效升白针和长效升白针。 短效升白针: 即“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顾名思义,短效升白针效果持续时间短,一般为2~3天左右,之后需要复查血常规,如果复查结果不好,那么还需要继续打。 长效升白针: 即“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打一针长效升白针可以维持14天左右的效果,化疗结束后1~2天注射一次即可,不需要频繁注射。 总的来讲,短效升白针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价格便宜,但需要多次注射;长效升白针维持时间长,注射一次即可,但价格比较昂贵,常用于预防性升白治疗。 3、为什么要打升白针? 放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它会引起骨髓抑制,将导致身体中白细胞的数量下降。白细胞好比是身体中抵御外敌入侵的战士,负责抵抗细菌和病毒的入侵。白细胞数量降低,将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受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常常需要注射升白针(主要成分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来升高白细胞,帮助患者安全地度过放化疗疗程。 4、 升白针使用的时机? 很多患者以为只要白细胞出现下降就需要使用升白针,其实不是这样。理论上说,由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恢复正常。打升白针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白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临床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对应不同的骨髓抑制级别,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WHO骨髓抑制分级表 1级骨髓抑制:不需要特殊处理,密切观察即可; 2级骨髓抑制:观察患者有无发烧或感染,若无异常可继续观察; 3级~4级骨髓抑制: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必须打升白针。 什么时候需要打升白针,用法用量等均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或合并基础疾病、机体代偿能力差的患者,考虑到一旦感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尽早给予升白针。 5、升白针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尽管“升白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骨痛发生率:较高,但多为轻中度。 综上所述,“升白针”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使用需谨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放化疗方案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确保患者安全有效、顺利地完成治疗。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充分了解“升白针”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共同应对肿瘤的挑战。
应对措施:一线治疗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若疼痛持续或加重,可考虑使用抗组胺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必要时,可调整G-CSF的剂量或停药。
(2)中性粒细胞过高现象:G-CSF可能引起一过性的中性粒细胞增高,甚至引发类白血病反应。
处理方式:通常无需特殊处理,类白血病反应多于停药后自行消失。但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变化,以防出现其他并发症。
(3)过敏反应症状:可能涉及皮肤、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
紧急处理: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必要时,需进行紧急救治。
(4)其他不良反应如肺毒性等,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