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的危害
notice
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而营养不良会增加肿瘤患者的并发症、降低对治疗的反应和耐受性,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
2020年,石汉平教授领衔的常见恶性肿瘤营养状况与临床结局相关性研究(INSCOC)团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论文“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中,研究抽取全国22个主要省市80家三甲医院共47488例16种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以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研究发现26.1% 的患者重度营养不良,32.1% 的患者中度营养不良,22.2%的患者轻度营养不良,只有19.6% 的患者无营养不良,轻/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8%。
消化道肿瘤,尤其是上消化道肿瘤胰腺癌、胃癌和食管癌是营养不良最严重的三种肿瘤。
在2023年的研究报道中,住院肿瘤患者广泛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营养不良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达62.2%,痴呆患者达71.0%,中风患者66.7%,围手术期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普遍高于51.8%。
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更高
2024年由王鹏、王征等的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更严重,仅12%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营养不良的发病率高达88%(其中重度37.3%, 中度32.7%,18%为可疑/轻度营养不良)。由此可知,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
营养的误区有很多
恶性肿瘤是一种与营养、饮食及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营养是免疫力的基础,但是各种各样的饮食误区也在困扰和误导人们的饮食行为。

我担心吃的太好了,会同步喂养肿瘤细胞,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吗?
答
目前国内外各权威指南均明确指出,不能因担心营养会喂养肿瘤而减少或停止合理的营养支持。
对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能防止其自身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对于肿瘤进展较缓慢的患者,营养支持能够使身体状况得到更好的恢复,减少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措施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对于机体消耗严重、肿瘤已累及多个器官的患者,营养支持能够起到减缓自身消耗的作用。

我认为患病后,就应该要吃的清淡,只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不能吃主食和红肉,这样正确吗?
答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营养是什么。
营养是由各种营养素组成的,包括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水、植物化合物、膳食纤维)。
微量营养素中,矿物质分为7种宏量元素(如钙、磷、钠、钾、氯、镁、硫)和14种微量元素(如铁、锌、碘、硒、氟、铜、钼等)。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Vit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VitB族、C)等。
不同的食物提供不同的营养素,每一种营养素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推荐摄入量,协同为人体提供不同的作用。
不要觉得某一种或者是某一个食物有益,而专门盯着这一种或者这一个食物猛吃,这样容易造成营养失衡。
举个例子,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矿物质,参与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成人每天的推荐摄入量(RNI)是800mg/d。摄入不足缺乏时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但是补充过量了会发生肾结石、还会抑制铁的吸收。铁吸收少了,缺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患上缺铁性贫血。

那要怎么才能有好的营养状态呢?
答
要有好的营养状态,就要建立起营养的大局观,目光不能仅仅盯在某一种营养素上。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又要让各种营养素的比例适当。
可以把每天的饮食行为,当做是一个搭宝塔的过程,宝塔要搭的又稳又好,这就需要做到饮食全面、均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到多样化。

这个营养的宝塔应该如何搭建呢?
答
中国营养学会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一个成年人每日的推荐量为:
水1500-1700毫升
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蔬菜300-500克,
水果为200-350克;
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奶及奶制品300-500克,
大豆及坚果类25-35克;
盐<5克,油25-30克。
另外,每天活动6000步。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大病一场,整个人都消瘦不少,是很常见的。
虽然主观上,患者知道营养的重要性,但是客观上由于疾病、手术创伤应激以及围手术期禁食等造成较长时间无法正常进食,或是放/化疗的不良反应造成进食不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一般情况下,当膳食提供的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在目标需要量的50%-75%时,可以进行口服营养补充作为额外的营养补充。
当胃肠道功能健全时,应首选肠内营养支持途径,通过口服或管饲,把营养直接“吃下去”。
如果患者胃肠道功能差,肠内营养无法满足营养需求时,建议患者使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通过“输液”的方式,从静脉给患者输入氨基酸、维生素、脂肪乳等营养物质。